当前位置: 首页 > 港台正版五术书籍 > 正版手面相学 > 相学辞渊 梁湘润

浏览历史

相学辞渊 梁湘润

相学辞渊 梁湘润

prev next

  • 商品货号:nfssw868
    商品库存: 199
  • 商品重量:0克
  • 上架时间:2009-03-24
    商品点击数:874
  • 市场价格:¥360元
    本店售价:¥260元
    注册用户:¥260元
    用户评价: comment rank 5
  • 商品总价:
  • 购买数量:
    购买此商品可使用:36000 积分

商品描述:

商品属性

[手相面相] 相学辞渊 梁箱润 (sb10420)
 
 作 者 梁箱润  出版社  行卯 出版日 1995-10-00
精平装  精装 I S B N  sb10420 页 数 704 页
价 格 360元  
■内容简介   相法源流
「相法」之源流,起源很早,非独我国自「黄帝」之时,就有记述人相之特徵,即使欧美等地,也有「相」的一种推论。论「相」之事,古今中外,都有重视它的记载,无非是在论相的部位、吉凶、性格……等之重点推论是有看不尽相同之处。
「相法」不是一天所形成的,它对人们的感想上也有看不尽相同之观点。不过,一个人具有一付好仪表,多少是对他有些助力的。至於是不是能善於应用,则是另外一回事。「相法」的书籍,虽然也有很多种。如果只以「五官」这一方面言之,却也是颇多类同之处。然而,吾人从它的「相学史」上研究,却可以发现一些颇为有趣的传闻。
提到人「相」的书籍,并不是只有「相」书,才有对人物相之特徵的说明。除了「相」书以外,就是正史上有名的人物,大都有一些记述。正史上所记载的人相,当然是出於写「史」的人之手笔。记叙正史之作家,当然都是饱读诗书之士。诸如「司马迁、班固、欧阳修……等之大儒。都对列传上的名人,有看相当比例在叙述一些名人「相」上的特徵。这一些特徵,又往往是被「相书」采用为「此说有据」的最佳资料。其中当然也有一些加以夸大之处,以及一些不是出於事实,而是出於一种「想当然」的举一反三的假想推论。
譬如:「汉书」之中记载有「周亚夫」,「许负」相他为「理纹入口」当主饿死。坊间却以此附会於「邓通」饿死,也是「理纹入口」之故。查「汉书」中,只记载:相士相邓通,当贫饿死,却并没有注明,是怎样的「相」才主饿死。
所以研究「相学」,宜於从「正史」上看手,其次再以历代最负盛名,且名标经史的「相学大师」看手,譬如:「姑布子卿、朱建华、叔眼、唐举、许负……」等之人物方面研究。再其次是在经书方面,譬如诗经等之记载。因为以上这几方面的历史记录,始能合乎「谷梁」所谓之「文不害实」。
否则,一昧只在五官上而论述如何吉、如何凶,就不免「术」的气氛太重了一些。
最早在「经」书中,所谈论到的「相」,只是在「一表威仪」与「长寿」两方面。诗经中认为一位治理百姓的官员,都有一种「威仪」。诗经曰:「相士烈烈。威仪孔时。威仪抑抑,德音秩秩。威仪不类……以介眉寿。猗嗟昌兮,颀而长兮。抑若扬兮,美目扬兮。
黄发台背(指背上有斑者长寿)
黄发儿齿(指老年长齿者长寿)。……等都是「诗经」中的「相法」。
至於写「正史」的名士,提到人物之「相」,真是不胜枚举。「史」不是一个人所写的,虽然每一位写「史」的人,都提到人「相」之事。不过每一个人的引用辞句,多少是有一些不同。而一般坊间的「相书」是汇集,史家之文笔,再穿插入趣味性之故事,再配合当时之社会标准而成的一种通俗相法。譬如:「诗经」中对美人的诗颂是「有美一人,硕大且卷。有美一人,硕大且俨」。
那是以高硕为审美的标准,可能後代的美人标准未必是如此。
昔日「古今识监」其中也引用了一些古代之名人「相」传。不过,多少仍不脱夸大之处,诸如:以「公孙吕、卫大夫、身长七尺、面长三尺、广三尺、名动天下」。以身长七尺,而能有三尺之面,实为形容过当之词。
「古今识监」以「子贡、有珠庭日角之相」,此语为「穿凿附会」之说。
按:相法有「日角」之流传,汉代之时始有名,「司马迁」记汉高祖刘邦谓:「隆准而龙颜,美须髯,左股有七十二黑子。」未闻有「日角」之词。至「东汉」光武帝刘秀始有「光武帝,身长七尺三寸,美须眉、大口、日角」。
「日角」之一词,应自汉文帝以後才有的术语。以此而穿凿於「子贡」,实为不智之附会,徒引正史於附会之说,非治学之途。
故此,作者在此书之中,力求正史之记载。从史书之中来求证,相法术语引用,以及相法部位应用之先後年代。以及说明写史传大儒之文笔,他所提到历史名人相上特徵之心理。历代之史学大师,在史传中提及名人的「相」,虽然是在每一位名人之中提及少许,然而,吾人加以耐心,一一将二十四史的有关「相」的部份,予以整理,就是一部完整的相学史。
史书上所提到历代名人的「相」,他们的动机,并不完全是在「穷通祸福」上而着眼, 然也有「异相」的特别注明。在诸多记述之中,约可以归类为下列四项史家论「相」的区分范围。
一:对先贤之追思,而记述他们的天生异赋的相貌或者是仪容举止。譬如:「黄帝」弱而能言。这并不代表早岁能讲话的儿童即是大贵命,只是指黄帝有异於常人之意。
二:相上之特徵。譬如「「孔子」生而长上圩顶,因名丘。
三:心态上之安祥。譬如「霍光」身长七尺三寸,白而疏眉,沈静安祥。
四:举止之风度。譬如:「谢安」风神秀彻,神识沉敏,风宇条畅。
史书所论之「相」不涉及「寿命、凶终」等之事。譬如:「东汉书」记载「李固」(大司农)谓:「状有奇表、鼎角匿犀、足有龟文」。似这等之「相」,按常法之推论,富贵一定不会有问题,但何以「凶」终而死?
故此,在研究「相学」之道,宜应比拟「杨雄」所谓:「大味必淡,大音必希。……形之美者,不可混於世俗之目、辞之衍者,不可齐於庸人之听……」。
尽量避免「穿凿附会」,力求史传之真实。论「相」之事,大抵都是以「容貌」来观察对力之「贵、贱、夭、寿」。在这一种观点之内,又通常受了一种假定的观念所左右,就是以为「好相」,一定有好命,「坏相」一定也连带将对方先预估之为不大高明之士。这一种通俗的看法,也不能说它没有道理。不过,同时仍须要兼顾到非属平常法则所能表达之一面。
「相法」很忌讳「破相」,皆如:「鼻梁折、掀唇」等等。然而,「破相」而发达的人,并非没有,所以吾人要从不同角度,去了解相法的面面观。这些反常的「相」法,史书上记载得也是很清楚详尽的。
汉书五十一卷载曰:「昔马喜膑脚於宋,卒相中山。范睢拉胁拆齿於魏,卒为应候。」这是指後天残疾之士,也能封侯列相。
乃至圣贤如孔子,也有看错人相的记录。司马迁在「仲尼弟子列传」中载曰:「澹台灭明,武城人。字子羽,少孔子三十九岁。状貌甚恶,欲事孔子,孔子以为材薄,既已受业,退而修行,行不由径。非公事不见卿大夫。南游至江,从弟子三百人,设取予去就,名施乎诸侯。孔子闻之,曰: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,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」
以此而知,孔子尚且有「相」错之时。何况吾等後辈,「相法」最忌擅言祸福,令人困惑。 
 
 

商品标签